Thursday, June 21, 2007

那一個年的祖國?

好像明文規定凡時事必需經歷五十年歲月,才能登堂進入歷史的圣殿。馬來西亞2007年旅游年打着最大面的旗幟就是獨立五十年紀念。
國家歷史的長短,人的歲月資歷似乎與其地位輩分有着成正比的關系。當年中國人愛說的“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結果一班領導成為我們那群意氣風發的年青人口里“官場是人瑞大比拼,以長命者為贏家”的笑話。不過人年紀越大輩分越高卻深植普羅大眾的觀念。法國人譏笑美國歷史短淺,數到祖父就無以為繼;美國人反過來說法國人連父親是誰都要想老半天的那個說到爛了的笑話,其實也不過在反歌頌國家歷史長短對民族輝煌的重要性。
特別是東馬人,他們最有興趣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聯邦政府才選擇年份最悠久的1957年作為國慶日,而不是那個東馬人有份的1963年。
有人說,要不是當年區域政局不穩人事顛沛,要不是有當年殖民政府的體制系統可依,要不是天然資源富饒,我們沒有這么快這么輕易就興旺發達。在座者不少人點頭認同。
這話聽入了東馬兩州人民恐怕反應截然。畢竟兩州人民的認知是63年加入聯邦才組成了馬來西亞。更大的認知恐怕還是最富饒的資源其實來自東馬兩州,輔助人口比例讓我國成為真正的“馬來”西亞的,也還是東馬兩州的龐大土著人口。
于是指着政府花大錢推動的2007年旅游年,大馬立國50年的宣傳海報,有人質疑政府忘卻東馬人的感受與貢獻,有人堅持大馬獨立是44年不是50年。
其實大家都志不在贊同或反對大馬旅游年的推廣還有國慶日的慶祝。東馬人有興趣爭的是那七年失落的歷史還講不講,東馬兩州對大馬立國的貢獻還認不認?
一心推動國民統合的政府,究竟要大馬人民認同那一個祖國?那個五十年前,東馬兩州失落角色模糊的馬來西亞?還是44年前,那個東馬西馬齊心聯手組成的馬來西亞?
XXX XXX
一時間夾在州與聯邦之間的政客忽然感覺自己像是照着鏡子的天篷元帥,總之說那一方面的話都是另一方面的朱八戒。

隨着各人的包容刻意不提“獨立是五十年,大馬是五十歲嗎”的問題而消散。像經歷風霜走過雪雨,也終于消受驕陽晴天的大馬,終于五十歲了。半截的群曳終于走入歷史。

西馬來的兩夫婦飯桌上忽然感慨,說兩人今日游覽沙巴時經過足球場,看見踢完球的一名華人孩子搭着馬來孩子的肩,兩人拎着球拎着衣服齊齊步行回家。兩老連忙矚隨行的孩子不能錯過這情景。細細的看。“這么動人的畫面在西馬你總看不到。。。”
兩老經過的是一道某區通往機場的新高速公路,貫穿的是城市周邊的鄉村地區。我不忍也不愿告訴兩老其實我們也好久沒有看到。要看真的要往鄉村里看,那里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于坦誠,種族、宗教通通狗屁的純樸與可貴。
政治氣候像圣嬰現象這么炎熱,政客為了私利不惜以人民的和諧做賭注,用宗教用教育作為利益廝殺祭壇,我們實在不知那踢完球并肩回家的孩子的肩還能并到什么時候。
我將這番話告訴了茶座上的戰友。得到的反應啼笑皆非:
“叮囑兩老今日看見了切記多看。五十年的歷史也好,四十三年的立國也罷。國民統合的最大成功,不是把各民族統合成忘我而一心的馬來西亞。而是把西馬民族壁壘分明的政治形態全盤移植到沙巴來。這才是將東馬與西馬統合的最大突破。。。”